滨州明清进士题名碑拓片展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同学们:
大家好!
现在大家步入的是明清时期滨州进士题名碑拓片展区。
眼前看到的就是明清时期含滨州籍的进士题名碑拓片,共136张。上面所记载的进士就是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科举考试(殿试)的人。每次的殿试成绩出来之后,皇帝都会命人将这些人的名字和籍贯按照名次刻在碑上存储。这些拓片所在的题名碑,现存于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共有元明清三个朝代的198块。(可见咱们滨州人才辈出)
科举,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始于隋炀帝时期至清光绪三十一年结束,前后历经一千三百余年。众所周知,通过科举考试是非常困难的,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一张,就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流程图。普通的读书人(童生)要通过县试、府试、院试成为“秀才”才有参加科考的资格;接下来需要参加州、府的乡试,中试者称为“举人”;中试者可以参加京城贡院的会试,中试者称为“贡士”; 中试者最后可以参加皇宫内的殿试,中试者称为“进士”。
这三张是滨州三个著名科举家族:滨州杜家、海丰(现无棣县)张家、海丰吴家。
这边就是按照年代顺序排序的进士题名碑拓片(先明代后清代),其中拓片上用红点所标注的就是滨州籍进士,其中不乏著名的古代名人:
帝师杜受田,字锡之,号芝农,山东滨州(今滨州市滨城区)人。道光三年进士,二甲第1名,协办大学士,为咸丰皇帝之师。
张映汉,号筠圃,清海丰县人。清乾隆四十四年中举,清乾隆四十九年中进士,三甲45名。先后出职任户都四川司主事,广西司员外郎,后升云南司郎中。
吴式芬,字子苾,号诵孙,海丰(今无棣)县人。金石学家和考古学家。清道光十五年进士,二甲37名。官至内阁学士,生平专攻训诂之学,长于音韵,精于考订,凡鼎彝、碑碣、汉砖、唐镜之文,皆拓本收录。懂古代绘画和书法,善鼓琴,爱作诗。还是封泥的最早发现者和研究者。
游百川,字汇东,号梅溪。滨州(今滨城区) 人。同治元年中进士,二甲11名。选庶吉士,授编修。光绪八年升任总督仓场侍郎。
杨巍,山东海丰县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三甲121名。明代重臣,官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担任过吏部尚书,故乡人习称为“杨天官”。
谷中虚,明代官员,字子声,别号岱宗,海丰县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三甲76名。官至兵部左侍郎,代理尚书,正二品。
苏兆登,字宴林,号朴园,今山东沾化县人。清乾隆六十年考取举人。嘉庆四年第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历任翰林院编修、浙江道监察御史、户部郎中、陕甘学政、军机章京、永平府知府、淮阳河务兵备道等职。诰授通议大夫。
苏敬衡,字心舆,号蕉林,苏兆登子,清道光十四年考取举人,清道光十六年考取第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陕甘副主考,直隶天津府、宣化府知府,广东雷琼兵备道,甘肃、四川按察使等职。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对中国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直到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