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聆听黄河改道 走近滨州历史
大河泱泱,渤海滔滔。滨州是一座被黄河厚爱的城市,我们的祖先在黄河两岸斩荆棘、辟草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滨州黄河文化。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探寻滨州历史,6月26日上午9:00,滨州学院人文学院闫海青博士受邀走进黄河文化艺术季 | 黄河文化讲堂,在滨州市博物馆四楼·多功能报告厅为大家带来了精彩讲座——《沧海桑田:1855年黄河改道对滨州的影响》。本次讲座是中国·滨州文化大讲堂的第180期。
人类文明的孕育离不开大江大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但黄河也有桀骜不驯的一面。黄河河道摇摆不定,随之带来的是中国人利用黄河、改造黄河、与大自然斗争的宏伟经历。本场讲座,闫老师从黄河改道前的滨州地区、1855年的黄河改道、黄河改道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破坏与冲击、引黄灌溉与移民四个方面对人与黄河的博弈过程及黄河改道对滨州的影响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讲座伊始,闫老师首先介绍了黄河改道之前的滨州地区。1855年之前,黄河夺淮入海,人们对黄河没有堤防,河水漫无边际地流动,为了易于耕作和生存,人们将居住地提高,以此来避免洪水侵袭。由于黄河河道泥沙大量堆积,河床淤高极速,明代后期黄河下游大部分河段已成为“悬河”,因而黄河改道势在必行。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改道,黄水北徙,夺大清河入海。这次大改道结束了七百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黄河下游河道再次转向东北,注入渤海,恢复了北宋以前的流向。闫老师提到,1855年黄河改道给黄河三角洲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但同时也孕育了现代意义上的黄河三角洲,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接下来,闫老师围绕1855年黄河改道给滨州带来的灾难与机遇展开论述。黄河改道对滨州地区的灾难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1855年黄河改道,对滨州最大的影响便是滨州境内两座县城的逐渐消失——蒲台县城和齐东县城;其次,黄河改道后,河患规模大、次数多、持续时间长,不仅破坏了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而且土地沙化、土地碱化现象日益严峻;最后,肆虐的洪水使得人口锐减,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严重阻碍了黄河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改道带来的机遇,闫老师讲道:洪水在给黄河三角洲地区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使得昔日退海荒滩成为可耕种的荒地,吸引了大批的移民,这批移民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讲座最后,闫老师引用阿诺德·汤因比的“所有的进步与发展均来自于挑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反应”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提到,我们要站在创新、挑战的新起点上,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弘扬黄河文化,激发文化创造活力,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本次活动由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滨州市博物馆承办,滨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