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在生活中寻找独特的审美格调
谈笑有鸿儒,学而时习之。6月27日上午9:00,中国·滨州文化大讲堂第182期开讲。本次讲座,我们邀请到了滨州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建军教授,在滨州市文化馆104数字报告厅为大家带来了精彩讲座——《生活中的文化与审美》。
讲座伊始,李教授从“圈儿椅”开讲。“圈儿椅”是中国经典传统家具之一,常出现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作品中,表达的是一种与自然结合、轻松惬意的生活场景。李教授分别从善、礼、美三个方面对“圈儿椅”进行解读:作为“善”,“圈儿椅”是日常生活中的器物,它具有使用功能,能满足生活中的需要;作为“礼”,它是规训身体、控制行为的一种容器,将“礼”的意识形态呈现于日常生活中的道具;作为“美”,“圈儿椅”在器物造型、材质、制作工艺等方面都具备很高的审美价值。
造物审美的外在形态是一种美善兼顾的关系,既有物质需求的功利性又有精神需求的审美性。传统造物早期,随着物质生产产品数量的增加,人们有了选择的空间和比较的余地,逐渐形成了审美具体的形态——形式美。“善中求美、以善立美、美善相融”的形式美的出现,证明了人类已经从一种单纯追求生理需求的动物进化为具有精神性追求或更多更复杂追求的一种动物,标志着人类进化到一个崭新阶段。
重德轻智、贵义贱利、重道轻器。接下来,李教授结合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特点对“礼”在审美中的影响展开论述。在古代社会,“礼”是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节仪式,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是在“礼”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在审美艺术中,“礼”存在于器物、服饰等民俗生活的每一个领域。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自古以来中国传统造物美善关系形成的审美现象。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形式美与工艺美不断结合,文化与审美在交融与碰撞中日趋多元化、个性化。形式美是工艺美的核心要素,工艺美是形式美的具体表现形式,两者相互依存,成为了生活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讲座最后,李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我们为美而疯狂,美究竟是什么?在互联互通、文化交融的时代,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将会在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中找到。当“追求美”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日常,我们也将会看到更多审美上的改变和审美趋势中的文化沉淀和传承。
本次活动由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滨州市文化馆、滨州市博物馆、滨州市图书馆承办,滨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山东崇广文化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