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活动 | 伏生护《尚书》:唯殷先人,有典有册
5月22日上午9:00,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郭海燕老师受邀走进黄河文化艺术季 | 黄河文化讲堂,在滨州市博物馆四楼·多功能报告厅为大家带来精彩讲座——《<尚书>再造:伏生传书与滨州》。
讲座伊始,郭老师从央视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开讲,《典籍里的中国》开篇讲的便是伏生护《尚书》的故事,为什么把《尚书》放在第一篇?《尚书》到底有何种魅力可以让伏生冒死守护呢?郭老师在此做出了解释:一方面,《尚书》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之称,它记载了中华民族上古时期从尧、舜、禹到夏、商、周的重要历史,打开这本书,我们可以追溯到华夏文明的源头;另一方面,《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史书和政书,形成了圣王系统和王道政治典范,确立了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系统,同时还树立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念。郭老师讲到,《尚书》通过记载古代圣王的言行事迹及道德原则,对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尚书》在古代流传的过程之中,伏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郭老师首先围绕伏生与《尚书》的流传展开论述:伏生,名胜,字子贱,秦朝济南郡人(现滨州市邹平县人),尚有伏徵君墓、伏生祠两处与伏生有关的遗迹。伏生是孔门弟子宓子贱的后裔,自幼嗜古好学,对《尚书》研读尤精,因知识渊博被选为儒学博士。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为了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接受了丞相李斯的建议,颁布了“焚书坑儒”,伏生冒死把尚书藏于壁中,以此来逃避战乱。
西汉惠帝四年宣布废除“挟书律”,长期受压制的各种思想和文学艺术开始正常发展。汉朝时儒学兴起,汉文帝听闻伏生的事迹之后,下令召他进宫传授《尚书》,然而伏生年近九十,不能亲自赴京传授,汉文帝便派遣太常使掌故晁错到邹平学习《尚书》。紧接着,郭老师引用《邹平县志·伏生博士传略》中“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充分肯定了伏生在《尚书》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接下来,郭老师讲道,伏生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术史和文学艺术两个方面:在学术史上,伏生一生致力于保护、传授《尚书》,是“尚书学”的开创者。“尚书学”后来发展成三家,即欧阳生的"欧阳氏学"、夏侯胜的"大夏侯氏学"、夏侯建的"小夏侯氏学",他们均出自伏生门下,其中尤以欧阳生弟子倪宽,最得师祖精义;在文学艺术上,许多文人为了赞颂伏生传书的功绩,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伏生授经”则成为中国画坛常画不衰的古老绘画题材。
讲座最后,郭老师讲到了汉代经学世家伏氏。自伏生治《尚书》开始,其家世传经学,人才辈出。后世学者出于对伏生传承《尚书》的重要功绩,将他与汉武帝时期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相提并论,合成“董伏”,伏生死后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通过本次讲座,市民朋友对经典著作《尚书》及伏生传书的故事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和认识,活动在掌声中落下帷幕。本次活动由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滨州市博物馆承办,滨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协办。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