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博物馆 ‖ 春天,“带经而锄”正当时
阳春布德泽,读书正当时。上一期文物志提到,清代名家王士祯曾拜谒曹植墓,并留下名篇。本期,一件来自滨州市博物馆的文物——康熙皇帝御笔长卷“带经堂”,也恰与王士祯有关。
“带经堂”长卷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皇帝赐予爱臣王士祯的御书匾额纸本。卷轴长7.5米,宽0.75米,用黄龙金色花绫装裱。字迹圆劲秀逸,雍容典雅,中上方钤朱文:“康熙御笔之宝”。“带经堂”匾长1.3米,宽0.65米。该长卷是在1979年由当时的惠民地区(今滨州)文物工作者征集入馆,1984年经省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
康熙皇帝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王士祯在刑部任职时,严持法度,平反冤狱,受到康熙皇帝的青睐。是年六月二十八日,康熙御书“带经堂”赐予王士祯,喻清正以爱民,经诗以修身之意。王士祯在《居易录》中记述:“六月二十八日,特赐刑部尚书臣王士祯‘带经堂’御书匾额,令中官送大学士张英处转颁臣寓。二十九日五鼓,赴畅春园谢恩”等。
王士祯
据传,王士祯后来将御赐“带经堂”匾额悬挂起来教育子孙,永世不忌,故后世称此处宅第为带经堂,即位于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1986年12月,在此建立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的纪念馆并对外开放。在桓台县《重修新城县志》中记有“带经堂在南门内街中,旧为明大司空毕亨里第,后王大司空之垣居之,继大司空士祯居之,其正厅康熙三十九年赐额”的记载。
王士祯还有一部作品集,取名《带经堂集》。“带经”一词出自汉代大儒倪宽“带经而锄”的典故。汉代大儒倪宽下地干活时总要带着经书,休息时便抓紧学习,因此,“带经而锄”形容的就是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用这样的名字命名自己的作品,可见王士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对“带经堂”的挚爱。
王士祯《带经堂集》
王士祯(1634—1711),原为山东惠民地区(今滨州)人,因行政区划调整现属于淄博桓台人,清初杰出诗人。原名士禛,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王士禛在其去世后被易名数次,因名字中含有"禛"字,于雍正时避讳,被改称王士正,乾隆帝赐名士祯,并追谥文简。后世文学史中,“王士禛”或“王士祯”两名并用。王士祯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两年后赴扬州推官任,后升礼部主事,历充经筵讲官、国史副总裁、刑部尚书,颇有政声。后因受王五案失察牵连,被以“瞻循”罪革职回乡。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帝眷念旧臣,特诏官复原职。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一日(1711年6月26日)卒,享年78岁。
王士祯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家庭,曾四代官至尚书。他五岁入家塾读书,六七岁的时候读《诗经》。23岁游历济南,他邀请在济南的文坛名士,集会于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赋秋柳诗四首,此诗传开,大江南北一时和者甚多,当时被文坛称为“秋柳诗社”,从此闻名天下。后人将大明湖东北岸一小巷命名“秋柳园”,指为王士祯咏《秋柳》处。王士祯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领袖清初诗坛数十年,与朱彝尊并称南北两大诗宗(“南朱北王”)。他的诗早年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散文、词也很出色。曾为蒲松龄评点《聊斋志异》并题诗共勉。
《四库提要》称“其声望奔走天下,凡刊刻诗集,无不称渔洋山人评点者,无不冠以渔洋山人序者”。他终生勤谨好学,著作丰富,一生著述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有《带经堂集》九十二卷,又删定为《渔洋山人精华录》十卷、《蚕尾集》等,杂俎类笔记《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文略》《渔洋诗集》《感旧集》《五代诗话》。
如今,滨州市博物馆存放“带经堂”的展厅已经成为入馆游客的重要打卡处,特别是对致力于研究、奋发上进的莘莘学子更有吸引力,大家都想与名人名家近距离接触,沾些才气、讨个好彩头。
文章转载自《大众日报》
(记者:张依盟 通讯员:赵雷军 霍怡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