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活动 | 一饮千钟汉代人
2020年12月12日上午9:00,应中国·滨州文化大讲堂的邀请,山东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高继习老师带来题为《小桥流水人家——为您揭示文物中的汉代生活》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也是黄河文化讲堂的第四场,由滨州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卡主持。
讲座开始前,高老师首先感谢现场听众对艺术文化和考古研究的兴趣,希望通过考古发掘可以让大家了解过去人的生活细节,并分享了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话:我们不生产历史,我们只是历史碎片的搬运工。
首先,高老师以南京板桥汉墓群考古为例为现场听众介绍了汉代江南乡村生活,为大家详细解读了汉代人的生活。
高老师介绍道:通过对板桥河东岸台地进行考古,共发现遗迹窑6座,其中汉代2座,明清4座;坑7处,都位于窑址附近,推测皆明清时期;墓葬60座,其中汉代49座,明清11座;出土文物计500余件套。高老师表示,考古学的目的是抢救文物,研究古迹;考古学的关怀是透物见人,通过出土的文物去研究社会史。
对于汉代,我们依然存在着很多疑问:汉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如何从文物中体现?汉代板桥人生活水平如何?他们对待生活和家庭的态度是怎样的?接下来,高老师通过解读一件件遗存的文物,为我们一点点地揭开了2000年前汉代人生活的面纱。
挥毫万字——汉代人的书写
通过出土的文物可以推算出,当时应该是中西汉到东汉初年之间,这时造纸术已经被发明,但大部分得书写工具还是竹简和木牍。当时的书写与现在不同的是,需要配备两样特殊的物件:一把铜刀,一块磨刀石。如果写在竹简上的文字需要修改的话,就要用铜刀刮去上面的字迹,重新来写。
一饮千钟——汉代人的饮酒
酒作为古代最为常见的饮料,非常适用于各种各样的场合。根据汉朝史实资料的记载,在汉朝存在的各类饮食和工商业产品中,酒在百姓心中位居第一,这足够体现了酒在汉朝百姓心里的地位。
高老师表示,在墓葬中出土的罐和壶,通过现在的科技考古手段,可以研究出当时入葬时存放的是什么,从而研究当时人的生活细节。
临光照影——铜镜及其他美容用具
铜镜,又称铜鉴,古人常以鉴盛水以照容。铜镜铸造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高老师的讲解中,我们领略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汉代铜镜,高老师讲到,在汉代,铜镜并不只是女子的专属物件,男子也会使用。可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
……
通过墓葬发掘与研究发现,丹阳铜镜,广陵漆器,浙江釉陶,罗马玻璃……何以能汇聚板桥?汉代板桥为何如此富裕多彩?高老师认为有三个方面:一、当时经济较好,有钱;二、拥有便利的运输条件,海、江联运,秦淮河、板桥河的支脉运输。三、当时政策的开明。
接下来,高老师通过为大家详细讲解墓葬之间的排列规律,阐述了在汉代中期之前,夫妇之间是不合葬的,在通过同坟异穴到同坟同穴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西汉中晚期时,夫妻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最后,高老师通过描述考古工作的艰辛过程来告诉听众,考古与盗墓是大为不同的,目的不同,方法不同,结果不同。考古是关注人类与环境的互动,遗址间及遗址内部的关联,对墓葬信息的提取,后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等。而盗墓则是为了满足极少数人的贪欲,这种行为会破坏绝大部分的历史信息,对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是灭顶之灾。
互动环节,高老师与张老师一同与现场听众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现场气氛热烈,趣味十足,老师们的精彩讲解引得现场阵阵掌声。
谈笑有鸿儒,学而时习之。中国·滨州文化大讲堂秉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致力于打造成一个文化传播、交流、提升的文化殿堂。讲堂由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滨州市博物馆、滨州市文化馆、滨州市图书馆承办,滨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山东崇广文化协办。更多精彩请及时关注微信公众号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