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活动 | 自我超越,毫不妥协
11月28日9:00,山东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李宗刚教授应邀走进中国·滨州文化大讲堂,为大家带来了精彩讲座——《解读鲁迅》。李教授从“影像”这一独特视角着手,为大家解读了鲁迅先生的风云岁月。本次活动由滨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黄德劲主持。
一个矮矮的老头子何以成长为文化巨人?李教授率先发问。现场观众带着这一疑问,跟随李教授进入鲁迅的世界。
对于鲁迅的影像,李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娓娓道来:
一、鲁迅影像的自我建构;
二、他者建构的鲁迅影像;
三、鲁迅影像在教育体制下的接受。
讲座一开始,李教授当即说到,鲁迅留下的最早的个人照片是1903年的“断发照”。此时,鲁迅留学日本,剪掉了长长的辫子,青年人内在的朝气在此显露无疑,鲁迅身着日本学生服饰的半身照则把一个性格刚毅执着的自我影像外化了出来。
1906年之前,他决定弃医从文之前跟同学留下的一幅照片。与其他人的整齐着装相比,青年时代的鲁迅有一点桀骜不驯:上面他把衣服撩开,双手插在裤兜里,个性十足。李教授通过鲁迅此时“反叛”的表现,告诫大家,要善于思考、善于解剖自己。
1909年初期,鲁迅的影像出现了些许变化,步入成年阶段的鲁迅开始蓄起了胡须。最终这与其内在思想和情感的外化需要联系在一起的,李教授慷慨激昂地说道:“这就是鲁迅特立独行的文化诉求。”
李教授还以“鲁迅身穿西式制服”为例,为大家详细论述了鲁迅先生他用外在服饰符号来张扬自我所认同的新文化、新思想。这让我们轻易地捕捉到一位“鹤立鸡群”的青年。
这两幅照片,为我们还原了脱下中式民袍、富有世俗化气息的鲁迅影像。前幅照片,鲁迅穿着许广平为其编织的两件毛衣,右手拿烟,左手叉腰,身体向右微侧,拍摄者采用了仰拍的方式,就把富有生活气息的鲁迅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后幅合影,鲁迅更是双手叉腰,这和内山完造的双手合拢的内敛造型相比,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富有“战斗”风姿。“尽管此时的鲁迅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但他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对新的国民精神的向往。”李教授向大家阐述道。
接下来,李教授为现场观众详细梳理了他者建构鲁迅影像的方式。
其一,对鲁迅的胡须、头发等赋予文化的象征功能。
平头短发,整齐直立,像一把刷子似的。“短的黑发”、“浓厚的胡髭”风骨凛然、脸色苍白、看上去身体很弱、但眼里有光。
其二,对鲁迅的眼睛赋予心灵窗口的透射功能。
“当房门推开,穿着宽大的华服的他,静静地走进房里来的那一瞬间,我立刻就感到了这一点。我和他对坐着,为他那静穆的神情所震撼,就像怕在泉中激起波纹似的沉默着。”李教授为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一双充溢着静穆而温挚的情味的眼。
其三,对鲁迅矮小的身材赋予博大思想的反衬功能。
鲁迅身材的“渺小平凡”与思想的“气宇宏大”对比,与自己思想上的“渺小和猥琐”的对比,这凸显的则是超越身材向着体现其思想和审美的精神世界的皈依。
紧接着,李教授为我们讲述了鲁迅影像在教育体制下的接受。
1、鲁迅影像的接受与帝制消亡以及教育体制的确立有着直接的联系;
2、鲁迅在民国教育体制内的全事、新文学作家以及大学兼课教师的三重身份,使得鲁迅影像的建构与接受获得了多重因素的支撑;
3、教育体制确立了白话文在学校教育中的合法地位,为鲁迅的作品进入大中小学课本提供了机会,这自然使鲁迅影像获得了发扬光大;
4、民国体制的确立,为鲁迅反抗现实和抨击民国政府的战斗檄文提供了可资利用的空间,这使鲁迅影像的接受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现实基础。
李教授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为现场观众描绘了一位真实饱满的鲁迅先生。让大家又有了全新的认识。李教授在讲座最后总结道:“鲁迅的影像之所以能够超越身材等外在形式上的局限,进而成为人们仰慕的对象,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植根于人们心中的结果,又是民国教育体制得到有效发挥的结果。”
两个小时的讲座,李教授抑扬顿挫的语言和丰富深厚的学识感染了在座的观众,讲座在大家的阵阵掌声中完美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