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活动 | 像林语堂那样生活
一百多年前,中国诞生了一位让世界为之瞩目,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文学巨匠——林语堂。
10月31日上午9:00,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王兆胜教授受邀走进中国·滨州文化大讲堂,在滨州市文化馆群星剧场为大家带来了精彩讲座《林语堂的文化选择与人生智慧》,以其独特的角度为大家解读了林语堂的风云人生。
滨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黄德劲在主持中分享了林语堂的经典名言:“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因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开场,王老师首先概述了林语堂先生的生平,也谈到他自己最初与鲁迅先生“结缘”,然而在“遇见”林语堂先生后,他便执着于对林语堂先生的热爱,转而研究林语堂先生以及其作品。王老师认为林语堂先生是一位懂得生活的人,在《生活的享受》一书中,林语堂努力启发读者过闲适的生活、重视沉思和友谊、享受饮茶饮酒、热爱阅读和亲近自然。王老师认为用林语堂自己的话总结最为恰当:“在一种全然悠然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你这就叫懂得了如何生活。”
接下来,王老师讲述了关于林语堂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古今中外文化之间,“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智慧。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位具有独特价值的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同时,林语堂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索,他采取了中正平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文化:既不以中国文化为尺度来否定西方文化,又不以西方文化为标准来批判中国文化,而是站在两种文化之上,充分肯定各自的长处,并努力将两种文化融合起来。
林语堂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原始的力量”,具有其两面性,“东西方要共同重建新的世界文明,必须对各自的文化传统具有批评的视野”。王老师说道:“林语堂不同于其他文人的是,他站在文化维度来思考国家命运。当历史进入21世纪,当战争、阶级斗争、贫困和死亡让位于和平、发展、对话与共存,鲁迅的意义虽然仍会持续下去,但一定不会定于一尊,而林语堂的文字思想和生活方式却依旧新鲜。”
第二:天地之子与高地文化。
林语堂最突出的贡献是作为“天地之子”存在的,这不仅表现在他自山乡走来,形成了“高地的文化观”,也表现在他率性自然,天真童稚的个性与情趣,还表现在他与众不同的人生智慧。林语堂认为人应遵循天地之道,对天地怀有敬畏之心。
第三:林语堂先生对爱情、婚姻的理念,把爱情当点心,把婚姻当饭吃。
在王老师的讲述中,我们得知了林语堂与陈锦端的初恋,以及与妻子廖翠凤的婚姻故事。一种对“爱情至上”的理念在他心中沉淀。一句“吾爱汝,吾宁死!”便是林语堂先生对爱情的真诚表白。王老师认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欣赏是维持婚姻的原则。林语堂曾经说过:“我把没有爱情的婚姻变成了一个是有婚姻的爱情”。
面对爱而不得的初恋,林语堂没有沉溺于遗憾的漩涡里,也没有给家庭和婚姻能蒙上阴影,甚至没有难以解脱的悲剧和苦难,而是一面将那份最美好的青春之爱深深地埋在心底,一面又以责任心、爱心、温柔和快乐于妻子共创属于他们两个人的现实人生。
第四:化解矛盾悲剧的审美人生。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了给人看,林语堂先生用“半半哲学”、旁观者的心态以及自我解嘲等五种方式来化解人生的悲剧。他认为世界和人生是悲剧的,但要消解、升华、超越,我们不仅要看到生活的黑暗,也要看到光明,看到黑暗夜幕上有闪亮的星星。
林语堂最佩服的是那种受了不白之冤,被投入监狱但从容快乐、努力过好每一天的人。他说,生活就算是黑暗的地牢,我们也要把它变成美丽的天堂,从中体会痛苦中的幸福感。
最后,王老师深情地朗诵了自己写的“早秋精神”作为总结:清晨山间的微风扫过,使颤动的树叶轻松愉快地飘落于大地,无人确知落叶之歌,究竟是欢笑的歌声,还是离别的眼泪。因为是早秋的精神之歌,所以有宁静,有智慧,有成熟的精神,向忧愁微笑,向欢乐爽快的微风赞美。
在互动环节,王老师为大家推荐了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苏东坡传》《八十自叙》等读物,也分享了一些自己的读书经验。伴随着满场热烈的掌声,本次讲座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