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活动 | 胜可知而不可为
7月18日9:00,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梁娟娟副教授受邀走进孙子兵法讲堂,为大家带来精彩讲座《孙子兵法——形篇》。
滨州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卡老师主持本次活动,他首先提到:“孙子兵法是滨州的文化品牌,《孙子兵法》这本著作的语言文字娓娓动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特别强调到,军形篇中度、量、数、称、胜5个兵法原则,更是将唯物主义显露无疑。
什么是形?上课之初,梁老师首先抛出一个问题,让大家陷入了沉思。
“形是有质之称”,“形”讲的是可视可见的有形物质及其形态。在这里,孙子说的“形”是指战争力量(军事实力)及其表现形式。
毛主席曾明确指出:“军事家不能在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可见,物质因素是取得胜利的客观基础。
接下来,梁老师围绕“自保而全胜的先胜思想”、“如何做到自保而全胜”、“胜于无形思想”、“称胜思想”四个方面为大家详细讲述《孙子兵法·形篇》的内容。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孙子认为,在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下,拥有对敌实行进攻所必须具备的军事实力,不打无准备之仗。将实力建设好,稳住自己的后方;在此基础上,决不放过战胜敌人的机会。
学识渊博的梁老师通过“李牧打破匈奴”和“北京保卫战”的例子,向大家详细阐明“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道理。这一道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长时间从根本上备战,做好充足准备之后再与敌作战;二是,短时间内,调兵遣将,积极应战,发动群众,全程动员。
如何实现“先胜”?——选择正确的作战方式,明确攻守之道。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秦楚之战前,年轻气盛的李信向亲王请求20万兵马,结果大败,而后老将王翦率领60万将士坚守营垒,持重待机。楚军求战不能,回师东撤。王翦挥军追击,大败楚军,为秦王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这一历史故事的运用,梁老师意在向大家说明攻守行动与力量之间的关系。这正如孙膑所说:“客倍主人半,然后敌。”
孙子指出,真正的战略家,是“胜于易胜者”。即著名的“易胜”思想。所谓“易胜”,就是力求比较容易地获得胜利。其核心思想是,力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战果,避战争之害而获战争之利。
梁老师通过讲述“井陉之战”、“飞信下燕”、“长勺之战”等历史故事,着重强调战前要有胜利的条件和把握。“不打无准备之仗”,要求将领要有超越常人的见胜能力和战胜能力,见微知著、料敌于先、运筹帷幄。
战争实力大小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孙子深刻揭示了获得胜利和力量生成的过程和规律。强大的实力哪里来的?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于这个国家幅员大小、资源多少,亦即国家的综合国力。诸葛亮六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即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依旧无法保住蜀国,蜀国的综合国力便是症结所在。
讲座最后,梁老师总结道:“作战中要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充分的战争准备;在此基础上,则要积极寻求和制造、利用敌人的可乘之机,一旦时机成熟,就要迅猛出击,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