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验 | 妙手金簪发上飞
在《辞海》中,簪是古人用来插定发髻、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簪子最初叫“笄”,人们以骨作笄,收束发丝,让自己的面目更为整洁并方便更好地劳作。后来,人们让笄的意义从日常用具中升华,将它视为男女行成年礼的重要器物。“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纤长玲珑的笄,固冠于发,绾青丝作云髻,为每个青涩未褪的年轻人赋予一派优雅气质,使男有庄重,女有韵致。
7月11日下午,在滨州市文化馆103室,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活动《一支金簪发上飞》——古风发簪手工体验课,手工体验环节前,来自滨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的李静老师首先为大家讲述了“簪子”文化的发展和现状。
"兂"是"簪"的本字。兂,篆文像是在女人头上插着发钗。造字本义:妇女插在头发上以固定发型的饰具。当"兂"的发钗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一个"兂",并另加"竹"、加"曰"另造"簪"代替;"竹字头"表示用竹材制成发钗,两个"兂"表示使用多个发钗定型头发。
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也最为精致。
讲述完簪子的发展历史之后,李老师又带领现场的小朋友学了一首有关发簪的古诗: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简短的发簪讲座就在这一片朗朗的齐诵声中告一段落了,随后进入到了古风发簪手工制作环节,滨州市文化馆的王晓琦老师详细为大家讲解了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各种发簪零部件的特点和搭配技巧。
学员们纷纷上台领取了自己心仪的发簪图纸和零部件,很快大家便投入到新奇的发簪制作中去了,一时间,各种手忙脚乱,提问声此起彼伏。发簪的制作对于零基础的各位学员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的,好在王老师经验丰富,在她的悉心教导和逐一示范后,在场的学员们纷纷心领神会,一个个精美的古风发簪慢慢有了雏形,最后跃然手上。
戴上自制发簪,宝髻松松挽就,这些诞生于他们手中的发簪,挑起一角历史里的衣香鬓影,令得现场一阵古韵生香。
制作传统饰品,追寻古风之美。本次活动使大家体会了传统饰品的美,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到了发簪知识。活动结束后,不少学员都觉得意犹未尽,纷纷向工作人员询问下一期的传统文化手工体验活动何时举行,工作人员表示,请各位随时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更多精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