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活动 | 上兵伐谋求“全胜”
7月11日9:00,中国·滨州文化大讲堂第九十期正式开讲,这也是孙子兵法讲堂的第八期。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郭海燕副教授受邀走进孙子兵法讲堂,为大家带来精彩讲座《孙子兵法——谋攻篇》。
“谋”是谋略、智谋。“攻”是进攻。“谋攻”就是运用高明的谋略手段战胜敌人,赢得胜利。郭老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对比了西方战略与东方战略的不同。西方战略一向提倡“以力克力”,强调力量的硬性对比和对撞。而东方的战略则强调“以智克力”,主张通过智慧的较量,更灵活更巧妙地运用力量以达到自己的战争目的。
接下来,郭老师围绕“谋攻的最高境界”以及“孙子全胜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实现“全胜”的方法和手段、两个条件、战略启示等五个方面详细讲解了本章内容。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在本篇中强调了“全”的思想,他将“全”作为一种战略追求,希望通过对暴力手段的制约,最大限度地降低战争给双方国家造成的损失,从而达到尽获“用兵之利”而避免和减少“用兵之害”的目的。并在接下来的战略指导上提出必须贯彻的三个原则:“非战”“非攻”“非久”。
郭老师讲到,孙子的“全胜”思想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对和谐圆满的执著追求,是西周、春秋以来军礼文化传统的延续,与齐国兵学文化有着密切渊源,并在《司马法》《军志》《军政》《令典》等古兵法中就已经有了“全胜”思想的萌芽。
孙子将用兵分为四个等级: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郭老师通过讲述“墨子救宋”“韩信不战而下燕”“烛之武退秦师”等故事,详细讲解了在战争中通过“伐谋、伐交”等手段来实现“全胜”的思想。用毛泽东“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经典名言,讲述了实力是决定战略的基础。在不同的情况下,要依据双方实力制定手段与策略,避免死打硬拼,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实现 “全胜”有两个条件必要条件:
一、处理好君主与将帅的关系;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郭老师通过“齐燕战争”“长平之战”两个史例讲述了将帅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君主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将帅的作用,这是谋攻之法的关键所在。孙子对战争中的“知”十分重视,认为“知”是“战”的前提,对于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
最后,郭老师用英国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的名言做了总结:“最完美的战略,也就是那种不必经过严重战斗而能达到目的的战略: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郭老师表示从商业竞争角度讲,全胜是启示我们要超越竞争,实现利益最大化。商业竞争中最大的赢家往往不是那些在竞争中杀得你死我活的公司,而是那些善于规避竞争的公司。
本期讲座是中国·滨州文化大讲堂 | 孙子兵法讲堂·《孙子兵法》十三篇系列讲座的第三场,之后,系列讲座将会持续开讲,感兴趣的听众请及时关注微信公众号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