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讲堂 | 做人要直,作文要曲
6月20日上午9:00,滨州市作协名誉主席李登建老师再次受邀走进中国·滨州文化大讲堂,为大家带来了精彩讲座——《一篇好散文是怎么炼成的》第二讲。中国·滨州文化大讲堂由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滨州市图书馆、滨州市博物馆、滨州市文化馆承办,滨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山东崇广文化协办。
李主席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了上场讲座的内容:文学的本质是审美,散文不是传授知识,而是给人一种审美感受和审美震撼,并再次强调了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景、物、情的融合,使得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最终成为好的艺术作品。
接下来,李主席回忆了当年与刘烨园先生的一段师生情。刘烨园先生是国内久负盛名的散文作家,个性独立、思想深邃、文笔冷峻,受到众多青年读者的喜爱。先生当年来滨州时,李主席曾请他指正自己的第一篇散文《野菜情结》。刘老师说:“我可以给你发表,但是如此下去,只会死路一条。”如此犀利的语言如同当头棒喝,李主席开始努力调整写作思路,完成了自己的第二篇散文《老黑》,并得到了刘老师的赞赏。在之后的创作道路中,李主席深受刘烨园先生的启示与影响:散文的笔触不能停留在事物的外表、浅层,要写情感,写心灵,深入到内心,直抵灵魂深处。
随后,李主席在现场诵读了刘烨园先生的告别信:
我累了。灵魂告诉我,我将在一处听得见水声的山道拐弯处,靠在一根倒塌的百年枯树根部,躺下,休憩——仅此而已,与死亡无关,与所谓的仪式们无关。
我庆幸在水声中,还能闻到在久远青春的柴寮土灶里,续着湿涩的思想、劈柴的烟味儿。我的夜空正在渐渐龟裂开来——青春没有离我而去,激情犹在,我只是累了。
师生情,情意浓!
写文章要讲究,文字应该像一条飞腾的龙,像一条延绵不绝的山脉,绝不是随意地流淌出来。而处在快餐时代的众多作家,都过于追求速度与字数,忽略了散文本身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
“我不崇拜哪一个好的作家,我只崇拜好的作品,而且要善于吸收好的作品、好的东西,绝不固步自封。”李主席表示好的文章一定是手法上精心讲究,语言上不断打磨的。
什么是好散文呢?
刘烨园先生说需要具备四个条件:
1、文学品位
2、思想深度
3、元素多
4、语言
杨朔的散文颠覆了以往通讯报道般的散文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化风格,为散文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文学上有一个比喻:一篇文章,材料好比血肉,结构好比骨骼,语言好比细胞,思想好比灵魂。所以说散文不仅仅是表达事件本身,而是要注重表达作者的思想。诗意的风格,深度的思想,打动人心的内容,优美的语言,在经过反复的琢磨,不断的思考后,才会形成一篇好散文,一篇有形象、有声、有色、有光的散文。
做人要直,作文要曲。在创作时,一篇好散文应该是曲折婉转,摇曳生姿,波澜起伏,曲径通幽的。如汪曾祺的《沙家浜》,波澜起伏的剧情和细节描写,不断地调动着观众的情绪,才可以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好文章应是“四下淘水”与“包大包子”。最理想的散文应是凤首、猪肚、豹尾,把内容写充实,把情感写饱满,把思想写深透。饱满充实,浩浩荡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要在自己本身具有的思想与情感上不断地问别人、查资料,善于将自己的素材进行储存,等内容足够充实,感情足够丰富时再去发挥。
最后,李主席总结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是好散文的金标准。散文是一门艺术,须苦心经营。学一点理论有必要,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我们要以自由的心灵、严格的规矩对待每一篇散文的创作,戴着镣铐跳出优美的舞蹈。
李主席的细致讲解与现场观众的深情朗诵交相呼应,使得现场听众更为直接地感受了散文的魅力,领悟了写作的真谛。讲座结束后,李主席赢得了现场听众的掌声一片。
中国·滨州文化大讲堂致力于打造成一个文化传播、交流、提升的文化殿堂。讲堂由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滨州市图书馆、滨州市博物馆、滨州市文化馆承办,滨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山东崇广文化协办,大众网滨州频道、齐鲁网滨州频道、滨州日报、滨州网、鲁中晨报、FM104.2电台等媒体的大力支持。
更多精彩讲座请及时关注微信公众号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