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讲堂|讲座回顾:文物无声,但历史震耳欲聋,愿流失在外的国宝早日回家!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2023年9月16日下午14:30,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石窟寺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文涛受邀走进了全环境立德树人 | 孙子书院·文化讲堂,在滨州市博物馆四楼·多功能报告厅带来了精彩讲座《国宝回家——漫谈建国以来流散海外重要文物的追索》。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石窟寺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文涛带来精彩讲座
本场讲座,刘老师首先讲述了文物对国家精神文化的重要影响,分析了19世纪中叶至今流失海外文物的分布及回归进展,随后通过陈列于外国博物馆中的中国“国宝”、海外流失文物回流的主要途径和成功案例、防止文物流散的措施三大方面对文物回家进行了详细阐述。
精彩讲座瞬间
文物无声,但历史震耳欲聋。最近,随着《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火爆出圈,引发了观众对历史记忆和文物归国的讨论热潮。在短视频中,小玉壶与张永安见面时,有意强调了“盏”这个量词,对于中国人而言,仅仅听到一个“盏”字,就仿佛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呼唤。刘老师从“盏”一词的严谨度讲起,分析了其中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文物因贸易、战争抢夺、移民携带、非法走私、征集代理、赏赐赠送等原因大量流失海外。刘老师以商代告田觥、东周子乍弄鸟尊、北魏曹望憘造像、唐代昭陵六骏之"拳毛騧"、"飒露紫"、广胜寺元代壁画为例介绍了陈列于外国博物馆中的中国“国宝”。
现场听众认真聆听
流落在海外的珍贵文物,如何才能回家?刘老师表示,为促进海外流失文物回流,我国政府进行了积极地摸索与实践,迄今中国流失文物的回归途径主要有三种:回购、捐赠和法律途径。接着,刘老师通过列举大量案例,对这三种途径进行了介绍,案例如下:
回购:《中秋帖》、《伯远帖》、晋侯稣钟、皿方罍。
捐赠:山西灵石资寿寺十八罗汉头像回归、河北高睿造像佛头回归、济南柳埠四门塔造像佛头回归。
法律途径:
1.利用国际公约回流文物:博兴龙华寺蝉冠菩萨造像回归;
其他通过国际法规和外交途径回流:陕西唐贞顺皇后石棺、河北王处直墓武士彩绘石雕。
2.跨国流失文物追索诉讼:福建章公祖师像(章公祖师案)。
精彩讲座瞬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流散文物的追索,相继在国内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阻止珍贵文物出境。同时在国际上,也与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国际规约,来进行流散文物的追索。接下来,刘老师介绍了部分法律法规及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现场听众认真聆听
一件件流失文物踏上归途,见证的是中华民族从屈辱颠沛到富强兴盛的历史脚步,向世人昭示了“国运强则文化兴”的深刻道理。国宝回家,是归途也是征途,愿国宝早日回家,愿祖国繁荣昌盛!讲座在现场听众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精彩讲座瞬间
本次活动由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滨州市博物馆承办,崧岳书院协办。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