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出境的14件国宝玉器,你见过几个?
来源:文博圈(ID:wenboquan01)
国家文物局分别在2002年、2012年和2013年发布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共计195件/组。这些文物被称为“国宝”,同时呈现了一部辉煌的中华文明史。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规定64件/组珍贵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其中,青铜器为22件/组为青铜器,陶瓷5件,玉器5件。
2012年6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37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境展出。此次文物名单只有书画类作品,其中书法作品17幅,绘画作品20幅。
2013年8月19号国家文物局《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共有94件/组一级文物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含青铜器16件、陶瓷32件、玉器9件、杂项(金银器、漆器、丝织品、书画、其他)等37件四大类。
此次文博圈精选第一、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中古代玉器系列共14件国宝和圈友一起分享。
第一批
01
玉琮王
新石器时代前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1986年 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遗址出土
禁出文物(195-14)
良渚玉器是良渚文化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玉琮是良渚玉礼器系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实体,玉琮及神人兽面纹所代表的信仰体系不仅在良渚文化圈内被广泛认同,而且跨越地域和时间,完成了更多元的文化传承。
浙江余杭反山墓地出土的大琮,被誉为玉琮王,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综合体量最大、玉质品相最佳、雕琢工艺最为精美的琮,也是良渚玉琮最成熟时期的纹饰最为完备的形象。
在良渚文化圈内被广泛认同的玉琮及神人兽面纹所代表的完整的信仰体系,虽然随着时间推移和地域转换逐渐模糊,但玉琮及其所寓意的神秘的宗教和信仰内涵仍然作为一种强势的理念向外辐射。
02
大玉戈
商 湖北省博物馆藏
1974年湖北省武汉市黄陂盘龙城李家嘴3号墓出土
禁出文物(195-26)
质地为蛇纹石,硬度3.5。该玉戈为仪式用器,是目前已知商代最大的一件。被誉为“玉戈之王”
03
玉璋
商 三星堆博物馆藏
1986年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出土
禁出文物(195-34)
这件玉边璋是三星堆玉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极品文物。器身两面线刻有祭祀图案,表现了庄严隆重的祭祀场面,为研究古蜀宗教祭祀礼仪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该璋璋身图案分上下两幅,正反相对呈对称布局,每幅图案由五组构成:下方一组有两座山,两山外侧各插有一枚牙璋;第二组是三个跪坐的人像,头戴穹窿形帽,佩双环相套的耳饰,身着无袖短裙,两拳相抱,置于腹前;第三组是几何形图案;第四组又是两座山,两山中间有一略似船形的符号,两山外侧似有一人手握拳将拇指按捺在山腰;最上面的一组为三个并排站立的人像,人像头戴平顶冠,佩铃形耳饰,身着无袖短裙,双手作与第二组人像相同的动作。从图中山、山侧所插的璋、以及作拜祭状的人等情况分析,大体上可以推测该图所表现的正是所谓“山陵之祭”的隆重祭祀场面,而璋的祭祀用途尤其是作为祭山的用途也就彰显无疑了。
04
刘胜金缕玉衣
西汉 河北博物院藏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刘胜墓出土
禁出文物(195-52)
中山靖王墓(也被称为满城汉墓)出土刘胜和窦绾的金缕玉衣是我国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玉衣。
刘胜金缕玉衣,长1.88米,用2498片的玉片和约1100克的金丝制作而成。整件玉衣按照人体结构比例制作,可以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等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彼此分离,犹如制衣工人裁剪缝制的一件衣服。
玉衣头部由脸盖和头罩组成,脸盖上生动地刻制出了眼睛、鼻子和嘴巴的形象;上衣的前片制成胸部平坦、腹部鼓起的形状,后片下端还做出了臀部的形状,这样穿着起来更加贴合身形;左右裤筒是各自分开的,上粗下细,按照人的腿形设计;鞋的部分所使用的玉片比较大,其中鞋底是由三块特制的大玉片组成,鞋帮还可以向两边打开,便于穿着;整件玉衣之中制作最精巧的是手套的部分,手套呈握拳状,由一百多片不同形状的小玉片按照手的形状连缀而成,制作难度非常大。
05
角形玉杯
西汉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出土
禁出文物(195-55)
南越王墓的发掘颠覆了人们对岭南的最初印象,其出土玉器在数量、质量和品种方面均为我国单一汉墓出土玉器之冠,而其中的佼佼者角形玉杯,则是我国唯一一件汉代杯形玉器,它用一整块青白玉雕成,中间凿空成犀牛角的形状。
玉匠就着玉石的形状施刀,综合运用玉雕的各种工艺方法,如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等,在器身上巧妙布局各层纹饰,再经过细致的打磨,玉角杯仍散发出温和恬润的光泽。
第三批
06
玉龙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出土
禁出文物(195-150)
此件玉龙雕琢精美,线条圆润流畅,极具动感与张力,被称为“天下第一龙”。
红山文化中不乏龙的形象,玉龙、泥塑龙、彩绘龙、彩陶上的龙鳞纹等,比比皆是。其中尤以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遗址发现的这条玉雕龙最为著名。该龙造型独特,龙体蜷曲呈 “C”字形,具备鹿眼、蛇身、猪鼻、马鬃 4 种动物的特征。
07
玉钺王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浙江省博物馆藏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12号墓出土
禁出文物(195-151)
反山12号墓中出土的这件玉钺,被称为“钺王”,是最高军事指挥权的象征。
良渚文化是中国早期文明起源阶段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遗址类型,玉器是良渚出土文物中最引人关注的内容,以象征神权的琮、象征财富的璧和象征军权的钺为代表的大型玉礼器开始成组出现并使用。玉器表面繁简不一的神徽图案,表明良渚文化已经有了相对统一的崇拜母体。
这件玉钺出土于余杭反山12号墓,淡青色,夹墨绿色斑。弧刃,钻孔较小。两面均刻有完整的神人兽面纹以及鸟纹,刻纹精致,不逊于玉琮王上的纹样,是目前唯一一件刻纹玉钺。
08
七孔玉刀
夏 洛阳博物馆藏
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禁出文物(195-152)
二里头遗址墓葬共出土玉刀4件,均见于中大型墓。其中四期3件,这件编号为VIIKM7:3的七孔刀造型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可以认为是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起源。推测该玉刀为古代代表权威和地位的玉仪仗器。此器保存完好,且为迄今所见饰纹最精美者,堪称绝品。
09
玉组佩
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
1992年山西曲沃M63墓(晋穆侯次夫人墓)出土
禁出文物(195-153)
玉组佩由玉璜、玉珩、玉管、料珠、玛瑙管等组成,共有204件。整个玉组佩展开长达2米,纹饰多用双勾技法,工艺精湛。下端2件玉雁昂首展翅,生动活泼。晋侯墓地是目前已知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周诸侯家族墓地。这里出土了包括晋侯苏钟(M8)、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M63)和西周晋侯鸟尊(M114)共三组禁出文物。西周用玉已归于礼制,其组玉佩结构的复杂程度和长度足以表面墓主人身份地位。
10
十六节龙凤玉挂饰
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藏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禁出文物(195-154)
曾侯乙出土战国多节活环套练玉佩的活环工艺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可谓登峰造极,也是迄今发现的多节活动链状玉佩中最长、最精美的一件。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玉器集中反映了战国早期玉器特点,它们脱离礼法束缚,赋予了更加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
玉挂饰采用了透雕、浮雕、阴刻等多种技法,雕出了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整件器物玲珑剔透,犹如一条飞舞的长龙,堪称先秦玉器中的极品,代表了先秦时期玉器雕琢工艺的最高水平。
11
皇后之玺
西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1968年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出土
禁出文物(195-155)
玉玺印面为正方形,上雕一只螭(chī)虎形象做纽,四面刻有云纹,印面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书体流畅,刀法自然娴熟,可见当时的篆刻艺术已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此玉玺质地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温润洁白、有着凝脂般的光泽,极具观赏性。我国最早的印章实物发现于安阳殷墟,是商代晚期物品。
秦统一后,确立玺印制度,规定帝后印章称“玺”,其余均称“印”。据《汉官旧仪》记载:“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还记载:“皇后之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螭虎是一种神话动物,像龙有耳无角,用螭虎做钮表示君临天下,威服臣官的绝对权威。
从这件“皇后之玺”的质地、钮式和文字来看,应该是属于西汉的物品。又因它的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皇后吕雉合葬墓东侧有一千米,由此推测它很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的印章。“皇后之玺”是迄今发现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
东汉 定州博物馆藏
1969年河北定州北陵头村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
禁出文物(195-156)
此器为迄今所见最早,且为汉代玉器中唯一一件玉座屏,其上所饰的纹饰为迄今所见物种最多和饰有东王公、西王母像者,在玉器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玉座屏通高16.9厘米、最宽15.6厘米。玉料呈黄绿色,局部有灰白色浸蚀。器由扁平且镂雕各式纹图的两个支架和两块屏板卯合而成。
两块屏板两端各有一长方形扁榫,榫端各有一圆形穿孔;两侧支架略呈长方形,上饰螭龙纹双联璧;中央两屏片有榫可插入两侧支架的孔内,其中上部屏片,两面纹饰相同,皆镂雕一“东王公”像,作凭几而坐状,旁有凤、狐狸、豹等禽兽,下部一屏片的中央镂雕一“西王母”盘膝而坐,旁有跪坐侍者两人及熊、龟、蛇等动物。
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上的“西王母”最早在《山海经》等文献中均有记载;在《汉武帝内传》中记载,她将三年一熟的蟠桃送给武帝,吃后可长寿不老;在《神异记》里,将她塑造成艳丽绝世的美女,并与东王公配偶,她住在西昆仑之巅,上有玉殿金宫,阆苑仙桃,左有瑶池,右环翠水,真是洞天府地。反映了当时人们死后所想要达到的那种享乐、舒适的仙境世界的一种幻想。
另外东王公、西王母图案,具有繁衍滋生人类、孕育天地万物的象征意义,有明显的男女相对会合之意。在古代人类社会生活中,除了生时的享受,死后幻想升仙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便是种族后代的繁衍。因此在汉代艺术中,表现这类题材,是与其社会和人们对生命的要求,以及对死后的精神寄托有着密切的关系。
13
神兽纹玉樽
西晋 湖南博物院藏
1991年湖南安乡西晋主弘墓出土
禁出文物(195-157)
西晋神兽纹玉樽基本上继承战国的传统方法而作,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些提高和发展。纹饰构图方面打破对称的格局,较成功地运用了均衡的规律,求得变化、灵活的艺术效果。镂空技艺更加普遍应用,新出现“汉八刀”和“游丝刀”琢图法,纹饰大胆地运用“S”形结构,给人以无穷的动态美。
神兽纹玉樽是难得一见的道教风貌玉樽酒器,根据器物造型与纹饰,其制作年代或为西汉晚期至东汉初年。玉樽制作考究,造型生动,纹饰精美,是目前所见最为精美奢华的汉代玉容器之一,故有“玉樽王”之称。
14
统领释教大元国师青玉印
元 西藏博物馆藏
禁出文物(195-156)
1271年忽必烈始定国号大元,印文为八思巴文,内容是“统领释教大元国师”的藏文译音。
当在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之后封绶。释教,即佛教。在元代,具有统领全国佛教权利的大元国师大多来自萨迦派宗教首领。元朝统一西藏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治藏政策和措施。首先是对统一西藏有功的萨迦派予以大力扶持,在西藏建立了以萨迦昆氏家族为核心的萨迦地方政权,封大量的萨迦派宗教人物为国师、大元国师、帝师等。
他幼年时曾随叔父萨班同赴凉州会晤阔端的八思巴,成人后备受元世祖忽必烈的信赖与喜爱,先后于1260年和1270年被忽必烈封为国师和元朝第一任帝师。八思巴不仅帮助忽必烈管理萨迦地方政权,治理西藏地方,而且在忽必烈统一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产生过重要的作用。该印雕琢粗放,造型庄重古朴,是典型的元代官方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