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心系桑梓 殚精竭虑 游百川的治河之道
11月27日(周六)上午9:00, 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姚吉成教授受邀走进了孙子书院·文化讲堂,在滨州市博物馆四楼报告厅为大家带来了精彩讲座——《游百川与黄河》,本期是中国·滨州文化大讲堂第一百九十七期。
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姚吉成教授带来精彩讲座
本次讲座,姚教授分别从游百川其人、1855年黄河改道后下游的灾难、南流与北流之争、游百川漫长的苦谏、游百川的“治河三策”、游百川治黄功过刍议六个方面对滨州名人游百川与其治理黄河之策展开了具体的论述。
“窗外偷听”得遇恩师,“八里下轿”衔环相报。讲座伊始,姚教授从游氏家谱开讲,对游百川的生平经历进行了介绍。考察游百川的家世,世代务农,“家无过夜粮”,但他贫而不馁,励志苦学,于同治元年考中进士二甲第十一名。
精彩授课瞬间
黄河之水天上来,下游百姓遭水殃。1855年黄河改道,夺大清河入海,而黄河下游流经的山东地区,时常发生水患,成黄患灾区。清廷内部就“是否将黄河徙归故道”的问题,分为了南流和北流两派,进行了长达30年的争论,直至光绪十年(1884年)才完成对黄河新道两岸民埝的连接和加固,宣告了黄河新河道的正式形成。
自水患发生之后,生于滨州的游百川,心系家乡父老,寝食难安,多次向同治、光绪两位皇帝上书反映河患之重,开启了漫长的苦谏之路。接下来,姚教授通过解读游百川的《东省被水请筹办河堤由》《河运并治极宜详筹妥办由》《遵保人才由》等奏章,向现场观众详细介绍了游百川上书进谏的艰辛历程。
市民朋友认真听讲
接着,姚教授分析了游百川的“治河三策”,即疏通河道、分减黄流、亟筑缕堤。游百川注重实地调研,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较为科学有效的治河方略,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关于治河思想方面的精神财富。同时,姚教授对游百川治黄功过刍议进行了总结分享,分别为以下几点:
(一)推动了黄河治理。由民间自发的“筑埝保村”,到地方官府组织局部的筑坝保家,再到国家层面的统一治理。
(二)奠定了缕堤、遥堤(一号坝、二号大坝)的雏形。
(三)鼎力赈灾抚恤,减少了灾民疾苦。
(四)没能即刻实现“让地于水”筑成遥堤,致使后续几十年黄河决堤泛滥仍然不断。
精彩授课瞬间
讲座最后,大家意犹未尽,与姚教授对游百川的相关传说及后世影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游百川在古代治河史上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一生主要精力多用于治理黄河,其治河思想是中国历代治河思想的继承和延续,同时对后世的黄河治理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我国古代治河思想领域的重要遗产之一。讲座在现场市民热烈地掌声中落下帷幕。本次活动由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滨州市博物馆承办,崧岳书院协办。
合影留念